国家、集团、企业、各种势力之间在N个赛道展开竞争,向更快、更强的目标飞奔。在每个赛道上奔跑的过程中,都会遇到很多面高墙,其中一面高墙,是连接速度的高墙。5G,就是跨越这个高墙的重要装备。
最近,有位朋友转给我一个视频,内容大概是一个记者采访一位专家,这位专家阐述他的观点:没有看到太多5G的工业应用场景,而民用4G够用了,我们不需要5G那么高的速度,在5G民用领域的投资太多了,是在浪费投资。类似网上也有“5G神话破灭论”的说法,朋友问我的看法。
体验:各种势力之间竞争的本质,是谁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体验,追求更好的体验是驱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驱动力。
产业赛道:我们的生活体验,关联到各行各业,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业体验赛道、场景体验赛道。
高墙:在每一个产业赛道的竞赛过程中,都会遇到连接速度、连接数量、带宽流量、存储空间等等关键指标的高墙。哪一个国家、团体、企业跨越这堵墙,就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,就能够走的更远,就能够取得竞赛的优胜。
使能技术:能够提供更快的速度、更多的连接、更大的存储、更多的智能等能力,赋能产业,最终给消费者、市民带来最好的体验。
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的技术,一定会有资本奋力的投入。我们首先来看5G能够带来哪些技术的进步。
5G与4G相比,能支持0.1~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,每平方公里一百万的连接数密度,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,每平方公里数10Tbps的流量密度,每小时500Km以上的移动性和数10Gbps的峰值速率。其中,用户体验速率、连接数密度和时延为5G最基本的三个性能指标。简而言之,速度更快、连接更多、更稳定。
“5G无用论”的这位专家,可能低估了人类对速度体验的追求,以及速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。
先举个高铁的例子。如果说换一个时代,在上个世纪来看,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,速度多少是够用的?绿皮车运行时速也就40-60公里每小时。造高铁,开始的时候也有人反对,认为花钱太多了,绿皮车的速度够用了。可是高铁建设到现在,大家都感受到了高铁的便捷。
图:中美2035高铁规划比较
1小时生活工作圈,3小时一日内出行往返圈,按照国铁集团的规划,到2035年,中国能建成全国1、2、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、2、3天快货物流圈。
未来列车“超强大脑”将通过采用北斗定位替代传统的轨道电路,利用5G技术研究实现列车与列车间的直接通信,定位更准,安全保障更强,使列车追踪间隔由目前的最短3分钟缩短到2分钟左右,提高线路运输能力30%以上。
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够了吗?当然还不够,所以还在不断地尝试600公里的磁悬浮甚至2000公里每小时的真空胶囊高铁。
再看半导体行业,从芯片集成的晶体管数目,到手机摄像头的像素,手机内存,硬盘的容量,摩尔定律几乎在各个领域在展现魔力。
56年前,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·摩尔发表了“摩尔定律”,预言了晶体管速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,每美元的晶体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指数增长,晶体管密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,封装中的晶体管随时间呈指数增长,直到今天,仍然有效。
Github上Karl Rupp一直在跟踪摩尔定律,绘制了过去48年的微处理器趋势数据图。
谁会认为CPU速度够用了,半导体行业不要再投资了?
这里只是随便举了两个例子,其实在我们生活中、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场景,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,我们就会面临一个天花板,靠原来的技术没有办法突破的极限。必须要有从4G到5G的技术跃升,才能来到下一个台阶。
经典的5G应用场景图是围绕速度更快、更多连接、更好的可靠性为顶点的正三角形场景图。
一般涵盖5G智能工厂、5G智能城市、5G智能家居、3D及超清视频、5G云端计算、5G VR/AR、5G自动驾驶、5G远程医疗等场景。
举个智能家居的场景,5G能够把家里所有的电器都连接起来,你不再需要灯的开关,走到一个房间,房间的灯自然会亮起;人离开,灯自己灭;你要睡觉,灯自己就会调暗灯光,催眠曲响起。自动化厨房、自动化洗衣给你带来饭来张口、衣来伸手的生活。
酷爱购物的人们,从以前的快递小哥到未来的5G机器人配送,每天三件快递,十年买了一万件东西,家里堆的满满当当的,想找个东西费了你九牛二虎之力。有了家庭万物定位系统,家庭万物互联,从RFID、Wifi、蓝牙到5G,这些技术的组合让你分分秒秒就找到自己丢失的指甲刀、眼镜、身份证和智能手表。未来可能是机器人帮我们去收拾房间,这就需要机器人对家里面的每一件物品进行定位。
还有很重要的云端应用场景。工作的协同要随时随地,上班的路上不再需要背着电脑包,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将存储在云端,你的电脑在云端,刷你这张脸,随便一台电脑终端都能登陆到自己的云端计算机工作。
2012年Ridley Scott在电影《普罗米修斯》里面有一个场景,科学家释放无人机,扫描洞窟,直接生成洞窟的3D模型。这已经成为现实的技术。上面的视频剪辑中融合了《普罗米修斯》片段、普罗米修斯无人机项目、达索系统GEOVIA品牌实践的片段。
无人机通过扫描采集的数据量越大,重建的3D模型精度越高。大数据量、高速传输、快速重建,这不正是5G的菜吗?
再比如无人驾驶、自动驾驶领域,我们获得的信息肯定是越多越好,包括雷达获得的信息、各种各样的传感器,温度传感器,视觉传感器,获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。我们肯定希望越精准越好,连接的传感器越多越好。建立在越丰富的环境信息,最后获得的结论才更加可靠,才能够保证无人驾驶的安全性。
回顾一下那些被证实是错误的预言:
1876年:“电话有太多的缺陷不值得被考虑为一种交流的工具。”,威廉·奥顿(William Orton),西部联合电报公司总裁。
1878年: “美国人需要电话但我们不需要,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信差。”,威廉·普利斯先生(William Preece),英国邮政总工程师
1889年:“使用交流电只是在浪费时间,没有人会用它,永远不会。”爱迪生(Thomas Edison)。
1903年:“马才是持久的交通工具,而汽车只是一个新奇的事物,仅会风行一时。”,密歇根储蓄银行总裁。
1926年:“电视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,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,它毫无价值,根本赚不到钱。”,Lee De Forest,“真空三极管之父”
1932年:“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们有方法可以获得核能。因为这意味着原子必须被随意地破坏。”,爱因斯坦
1936年:“火箭永远不会离开地球大气层。”,《纽约时报》
1946年:“电视不会在任意一个它进入的市场中坚挺6个月。人们很快就会厌倦每晚一直盯着一个胶合板箱。”,达里尔·扎努克(Darryl Zanuck),20世纪福克斯联合创始人
1959年:“复印机在世界市场上的潜力最多只有5000台。”IBM对Xerox的最终创始人说。
1977年:“没有理由使任何个人在家中拥有一台电脑。”,Ken Olsen,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(DEC)创始人
1981年:“个人计算机不需要超过637KB的内存,640KB对任何人来说都足够了。”,比尔·盖茨(Bill Gates),微软的联合创始人
1992年:“每个人口袋中个人通信设备的想法是一个‘贪婪的白日梦’。”安迪·格罗夫(Andy Grove),英特尔首席执行官
2007年:“iPhone将没有机会获得任何显著的市场份额。”史蒂夫·鲍尔默(Steve Ballmer),微软首席执行官
5G显然不是一个神话,或许现在处于过度炒作之后的一个低峰波动,那是因为一个时代的爆发需要积淀,厚积而薄发,5G的时代一定会到来,而且,它就在前方,就像我们去山区旅游,很早就看见了山,但真走到山下,还真有段距离。要有耐心。
进一步我们考虑的问题,可能是5G够用吗?6G的时代什么时候到来?
诚然,对5G技术的投资并不是无限的投入,也要考虑ROI。如何清楚地了解ROI,降低5G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呢?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4G基站和设备以降低成本?
我们需要建立5G产业链的数字孪生、智慧城市5G设施部署的数字孪生,更多资讯请关注百世慧科技。